2025即將倒數,你也正在「焦慮 」嗎?那你很有可能是FOMO一族!解析「心慌慌 」的來源──錯失恐懼症

FOMO除了出現在社交關係也轉化為「從眾心理」廣泛應用於商業

如果要說當今輪流迴轉的時尚圈、無限跨域的烈酒界和誰與爭鋒的錶壇宛如一次「戰國時代」,那撇除讓人荷包失血的大衣、頭皮發麻的珍稀與腦動大開的精密機械,這場戰役的長劍短茅究竟為何?著實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但就在今年跟著各據一方的七貴五侯南征北討後,我們赫然發現,藏在五光十色的利刃──FOMO(錯失恐懼症)。

十月過後,臺灣將迎來更多的派對、慶典、餐會,我想這也正是重新正視「它」最好的時刻。

據Psych Central的報導,FOMO可能導致人們不斷尋找新的聯繫,從而放棄現有的關係

DANCE OR DIE……

信義大縱酒、臺北時裝週、同志大遊行、金馬獎和臺北藝博會……不知道近幾個月你參加了幾個大型的社交活動?而散會後,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如果打開社群軟體你開始懊悔自己同時錯過了TWICE演唱會、F1新加坡大獎賽,以及小S睽違多年終於再次拿下金鐘獎座的直播畫面,那你很有可能就是潛在的FOMO患者;而如果你一邊跑趴一邊緊盯直播見證范冰冰拿下金馬影后,那你的FOMO更是特別顯性的。

「FOMO」作為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於2000年左右由美國風險投資家兼作家Parick J. McGinnis(派崔克.麥金尼斯)發明,並在哈佛商學院雜誌《Harbus》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大力推廣。他延伸了行銷策略師Dr. Dan Herman(丹·赫爾曼博士)的學術論文,且發表著作《麥金尼斯的兩個FO:哈佛商學院的社會理論》定義了FOMO是一種擔心自己不知道或錯過可能讓自己生活更美好的訊息、事件、經歷或人生決定的感覺。而2013年8月英國牛津線上辭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也正式將FOMO與Selfie(自拍)、Twerk(電臀舞)等生詞添加到全新語彙類別,證實FOMO對於這一世代的重大影響。

提出FOMO概念的作家Parick還以此為題開設Podcast節目

「恐懼」源於不斷擴張的心

可能有很多人會想這不就是「羨慕」跟「忌妒」嗎?害怕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確實是,但FOMO更聚焦在經歷失落、羞愧、憤怒,最後焦慮的狀態。而這樣的心理相較於前面兩者直接的情緒表現,會無形的導致人們變成資訊狂魔,勤奮查看社群媒體,過度投入虛擬世界,然後難以活在當下,最後周而復始,事後總是回過頭來懷疑自己的選擇,或是審查當時的決定,甚至有研究發現,FOMO也某種層面降低人們的生活標準,因為不安於現狀的恐懼心理讓你無法好好享受任何介質帶給你的情緒,而新鮮感驅使你不斷向外擴張的好奇心則讓你永遠都在舒適圈外。

1996年Dr. Dan Herman以英文俚語「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比喻FOMO的現象

那就切斷資訊的來源──「網路」?這的確是有效處理FOMO心情的辦法,或是說,那是解決錯失恐懼症的最後一招。因為有趣的是,仔細翻開FOMO的研究史,你會發現Dr. Dan Herman在1996年洞察這一現象時,當時根本還沒有Thread、Instagram或LINE等大家通用的社群媒介,甚至FaceBook還要在八年後才被創立!網際網路確實加速了FOMO的蔓延,但解鈴還須繫鈴人。

作家Parick的書籍除了FOMO還提及「FOBO」,意旨對更好選擇的恐懼

請優雅的勇敢錯過!

釐清FOMO到這裡,真的完全可以理解「躺平」為什麼在當代如此風行;明明無須衝鋒陷陣也沒有生在亂世到底是在恐懼、焦慮什麼?但這卻也如實地反應人類作為肉驅之身,情緒的載體,在當今高樓林立的都市叢林,也彷彿站在沙場。「Elegance is refusal.」──Coco Chanel香奈兒女士。在深入探究各項研究最終提及的處理辦法後,我想起了多個Coco Chanel的人生哲理;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已經為我們設立多條避免「錯過」的防線,我們到底還在害怕什麼?其實答案很明確,我們都擔心自己沒有做出那個最好的決定。我們可以開始培養自我意識、練習專注當下、嘗試數位排毒、加強壓力平衡,但如果我們不懂的「拒絕」,不理解「風格」的博大精深,那我們將永遠都會走在錯過的路上!

釐清「需要」與「想要」比切斷過多的資訊轟炸更能根除FOMO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文字/CHU CHU、圖片/網路、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