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志願軍陳晞:「我怕那些太激進的圖文會讓他們種下仇恨的種子。」

「Do you remember the 21st night of September?」──球風火合唱團。許多人知道這句經典歌詞大都是因為最近在網路上相當火紅的電影《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的確,天氣開始轉涼的9月是戀愛、出遊和休憩最棒的時間。但2022年的同一時間,卻有位臺灣男生收到志願軍兵團的邀約,在沒有通知父母的情況下,收拾了行囊,遠赴烏克蘭,站上戰爭的最前線,而他就是──陳晞。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他來聊聊最近出的新書《我不做英雄:一個台灣人在烏克蘭的戰爭洗禮》。我想,要討論「和平」之前,我們都應該聽聽這位曾與「英雄們」並肩作戰的前線志願軍怎麼說。

陳晞未來也不排除再回去烏克蘭做志願軍

踏上無情戰火的遠征

九月,除了21日的國際和平日,也將在月初迎來「軍人節」。談起,為何會想從軍,並開啟軍旅生涯,陳晞與我們分享另一位深深影響他的前輩「謝秉希」。謝秉希曾在法國外籍兵團服役,但因未完成義務役,返臺時,遭到憲兵扣留,在當時引起不少輿論。陳晞在更深入了解他的故事與外籍兵團後,心中雄雄烈火燃起,不僅在當時下定決心要從軍,更在完成服役後加入與謝秉希一樣的法國外籍兵團。2022年,陳晞因職務轉調,離開待了五年的兵團,並在同年九月,與另一位朋友凱,前往烏克蘭。

講起這段曲折的自願軍之路,原以為只是去看戰地風光的陳晞,還未站到前線就已經感受到戰火威嚇,我們問陳晞當時是什麼心情,在法國受過專業訓練的他,老神在在地說道:「應該有點緊張跟期待吧!」我們有點錯愕地了解更多細節後,再追問:「那會不會覺得離『死亡』很靠近?」已經見過許多戰爭場面的陳晞說:「遭受生命危險,人類只有兩種反應,一種就是對抗,一種就是逃避,我沒辦法逃避,那當然就要選擇對抗它。」聽到這樣的回覆,除了可以看見陳晞作為職業軍人的專業,更多的是,戰爭背後的殘酷。

曾效力法國外籍兵團的陳晞本就是坐裝甲車的戰鬥步兵

斬斷早已發芽的仇恨種子

而不單是殘酷的戰爭和無情的砲火,我們也在這本書看到了很多暖心的支援與義無反顧的幫助,其中,物資箱裡夾帶小朋友的圖畫,就是書中讓人回過頭來會想起的一隅。「我會怕看到太激進的圖文,那讓我覺得戰爭為他們種下仇恨的種子。」這是我們好奇陳晞對於這些東西感受的答案。雖陳晞補充大多數的圖畫文字都是比較正向的,例如平安歸來或是加油等,但如果看到畫面太血腥或太多有關於殲滅敵軍等字眼的文字,都很怕這些童言童語為他們埋下仇恨。我們緊接著問陳晞,那他覺得我們該怎麼避免這件事情?

陳晞笑了一下,知道可能早已有所芥蒂,畢竟戰場殘酷,離散和傷亡絕不在少數,但回頭看看二戰戰敗國的德國,他相信人們仍可以透過學習,並利用社會建立的教育、文明、風氣和價值觀斬斷仇恨的鎖鏈。

小朋友的圖畫會被貼在安全屋裡

和平該如何歸來?

「你無法避免戰爭,同時又要準備戰爭。」──艾爾伯特‧愛因斯坦(Einstein, Albert)。這是採訪完陳晞後,我第一個跳出來的想法。我們可能可以利用音樂、藝術、設計和各式的創作來表明我們希冀「和平」的嚮往,來闡述我們對於「大同世界」的渴望,來畫出那個「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的想像,但「和平」仍就只是一種非武力的政治戰爭,一個互利共生的階段性狀態。

就像陳晞也在訪談中也有提到的:「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有光明就會有陰影,有和平,就一定會有戰爭。因為說穿了,它就是一種政治延伸的手段」。我想「和平」到底該如何歸來,我們是要像德國一樣痛過才學會,還是先擁有更多「和平」的談資,這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爸媽知道陳晞在烏克蘭擔任志願軍已經是他準備離開的時候


圖片/陳晞、燎原出版